过会16个月撤回申请,败在科创属性新规?中数智汇科创板IPO终止注册
文/梧桐盐友
2022年4月8日,过会个月规中因发行人主动撤回注册申请文件,撤回创属创板册中国证监会决定终止对北京中数智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数智汇”)的申请数智发行注册程序。自IPO申请被受理后,败科中数智汇仅用5个多月就顺利过会,性新随后曾几番因更新财报数据而被中止审核。汇科最终,终止注中数智汇科创板IPO在过会16个月后被终止注册。过会个月规中证监会曾对其进行问询,撤回创属创板册仅问了一个问题,申请数智只因在更新的败科招股书中将“金融科技”替换为“信用科技”,疑似败在科创属性新规。性新
(截至发稿时,汇科上交所网站尚未对中数智汇的终止注审核状态进行更新)
中数智汇的前身成立于2012年7月10日,2015年9月17日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过会个月规中公司是一家信用科技与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是对外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为客户提供综合查询、风控反欺诈、关联洞察、反洗钱、商业智能和解决方案类服务。
报告期内,发行人的营业收入为0.70亿元、0.92亿元、1.32亿元、0.68亿元,2018年、2019年增幅为31.43%、43.4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19亿元、0.30亿元、0.47亿元、0.26亿元,2018年、2019年增幅为57.89%、56.67%。
发行人选择的具体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注册阶段仅收到一个问题,只因在更新的招股书中将“金融科技”替换为“信用科技”
2021年4月7日,在财报数据更新结束后,监管部门恢复对中数智汇的上市审核,6月11日,发行人就收到证监会注册阶段的问询问题,此次问询,证监会只关注了一个问题,即发行人更新的招股书中修改了前次申报稿的自我描述,从“公司是一家金融科技与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修改为“公司是一家信用科技与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2020年6月,发行人在提交的招股书申报稿中,就曾在多处提到金融科技,并将部分客户归为金融科技领域,并在10月的第一轮问询更新稿中也延续此描述。仅仅过了1个月,发行人在11月更新的招股书上会稿中却突然对金融科技一词闭口不谈,对客户的领域划分也逐步淡化,仅形容为下游客户,并且将此类描述延续到后来的注册稿中。
发行人这一突然转变的原因到底何在?从发行人态度转变的时点来看,这一切似乎与曾经轰动一时的IPO事件有关。
2020年8月,蚂蚁集团的科创板IPO被正式受理,不到1个月就顺利过会,10月21日注册生效,整个流程仅花了2个月时间。
2020年11月2日,蚂蚁集团完成了网上中签投资者以及网下配售投资者缴纳认购资金的工作,也正是在这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公司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经理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11月3日,上交所作出暂缓蚂蚁集团上市的决定。11月4日,蚂蚁集团发布暂缓上市公告,并坦言称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了变化,相关事项可能会使得发行人不符合上交所科创板相关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大约也是在这之后,中数智汇开始与“金融科技”这一词划清界限。
2021年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
4月16日,证监会突然宣布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从“3+5”变为“4+5”,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虽然中数智汇在11月的申报文件中就进行了及时止损,但就从其申报稿中全篇随处可见的“金融科技”也为其申报文件的信披一致性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所以说,自从金融科技企业被明确划为限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的那一刻起,留给中数智汇的时间就不多了。
(责任编辑:综合)